我国的外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2024-10-27 0
我国的外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核心内容:什么是外债管理?我国的外债管理存在着哪些问题?外债管理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规、政策和技术措施实行外债结构优化的管理行为。我国的外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具体监管力度不够;二是外债流入加快等。接下来,诉宁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我国的外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具体监管力度不够

  按1997年9月发布的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

  “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依法履行外债统计监测的职能,具体负责辖区内外债的登记监督,贷款专户和还贷专户的审批,债务偿还的核准,债务信息的采集发布和对外债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管理。”而在实际工作中,外管局只侧重于外债数量和及结构方面的统计,监督工作却未能及时跟上。

  原则上外管局对境内机构借款条件进行审批,若发现一些不合理的条件应予以拒批,如借款利率大大高于国际金融市场相同信用级别借款机构的同期借款利率等,但实际上拒批的情况极少发生。外管局的指导思想仍是以鼓励引进外资为主,企业只要有途径与外方签订借款合同,一般都予以批准。而对外债资金的使用情况更是没有制定具体的监管政策。

  二、外债流入速度加快

  截止到1998年6月底,中国的外债余额已高达近1380亿美元,上半年上涨了5.3%,比1997年同期上涨16.3%,与过去两年不到10%的经济增长率相比十分惊人。尤其应注意的是,中国的经济不可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又将影响中国的出口创汇能力,外债的过快积聚将加重中国的偿债负担。

  按债务人类型分析,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增长最快,占全国外债总额的比重逐年升高。由于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借款不纳入国家外债规模管理,对其借入外债实行事后登记政策,不必象中国企业那样事前报批。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外债中有不少是中国企业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对外筹资,由中方机构提供担保,这部分外债逃避了外管局的监管,成为中国外债管理的一个难点。

  三、外债使用效益不高

  1、基础产业所占外债比重过高

  中国由于中央各部委、中央银行掌握大部分外债,因此其投向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意图大体吻合,但借入的外债投向基础产业的比例过大。“六五”期间,用于基础产业的比重占外债余额的67%,“七五”、“八五”期间虽有所下降,也仍达52%以上。这种外债投向尽管可以缓解中国基础产业紧张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瓶颈”制约,社会效益高,但因其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从经济上看效益并不高,而且由于自身不能创汇,更给未来的偿债增加了困难。

  2、企业经营机制尚不健全

  中国部分企业经营机制尚不健全,仍以粗放性经营为主,重规模,不重效益,严重影响了外债的使用效果,主要表现在:

[page]

  (1)可行性研究不够。一些中国企业对于外债,只考虑能否借得到,对偿债责任考虑不多,对使用外债可能遇到的风险估计不足。在做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往往缩小或掩盖不利的因素,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决策体系,一些借用外债兴建的项目未经科学论证,就盲目上马,留下亏损隐患;

  (2)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由于对项目的盲目投产,再加上相应的配套资金、设备、原材料不足以及技术消化能力差等原因,致使一些项目开工后迟迟不能投产,投产后又产生不了预期收益;

  (3)经营管理不善。由于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差,未能实施科学的管理决策,企业管理混乱,内部机制不健全,造成对外债的盲目使用,浪费严重。

  四、隐性外债问题严重

  隐性外债是指处于国家对外债的监督管理之外且不反映于国家外债统计监测系统之中的实际对外负债。它是中国当前外债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问题,由于这些外债没有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注册,政府很难掌握这些外债的数额,无法进行控制。未经注册的外债在不受监控的情况下增加,将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与稳定。

  中国隐性外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假合资,真融资;二是境内机构未经批准对境外借款予以担保。

  由于隐性外债未纳入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政府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又脱离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还绕开了外债登记,使国家公布的对境外实际负债的数字失真,可能导致国家宏观债务经营管理偏离预期的目标。国家进行外债管理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减轻贷款单位的债务负担,提高偿债能力。

  而隐性外债的利率一般较高,许多外债所投资项目又为非创汇项目,这就大大提高了借债成本与风险。而且由于大量的隐性外债还款合同属私下签订,还款时的突发性风险很大,过大的债务风险和较高的还款成本有可能使国家的外债管理政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严重的话,将会造成偿债危机。

上一篇:应付账款周转期
下一篇:怎么以诉讼方式解决欠钱不还